他们去抗日,不需要理由(2)
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鲜明的规律:40年前后我们只能偷袭作战,铲奸、炸毁列车铁路、夺取物资等,等到了44年就可以正面进攻敌人,打运动战、歼灭战,可以成建制地消灭敌人与大规模地缴获武器装备了。
这样明显的数据对比,就是《论持久战》的伟大胜利:“积小胜为大胜,以空间换时间”。
最初我们确实是打不过日本鬼子,但是伟大的中国人民会坚持抵抗下去,一点一点拖垮鬼子。所以二战时期东亚战场上有自己的特点,欧洲战场上的斯大林格勒战役,太平洋战场上的中途岛战役,北非战场上的阿拉曼战役,都是转折点性质的战役,因为较量双方都是势均力敌的工业国,只要一场战役扭转了局势,整个战争都会发生“转折点”式的改变。
但是当时的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,并没有发生“转折点”性质的战役,甚至国府还在1944年来了场豫湘桂大溃败,被日本打通了大陆交通线,在盟国面前丢光了脸面。但是在广大沦陷区的敌后战场上,从40年到44年,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:五年前还是最困难的时刻,鬼子下乡扫荡、三光政策、碉堡铁路网给我们造成了巨大的损失;五年后一个又一个炮楼被拔掉,一块又一块解放区连成一片。那时候小股的鬼子已经完全不敢走出县城据点了,甚至鬼子士兵开始成群结队地认中国人做干爹、干娘,说明他们那时候已经黔驴技穷了,在为日后战败做打算了。
当年昭和裕仁天皇有一个弟弟:三笠宫崇仁亲王,曾经以参谋的身份参与了侵华战争。他的职责就是广泛收集材料,研究中国社会与政治经济,以便未来更好地占领中国。而这些搜集的材料中,自然就包括了毛泽东著作《论持久战》。结果看完这本书之后,崇仁亲王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,专门以此写了一篇内参《作为日本人对中国事变的内心反省》在日本军内传阅,这篇文章现在网上可以查得到原文,崇仁亲王下的结论就是:“在我看来,这样的日本军队,是无法与中共对阵的。”说明他《论持久战》学习的很到位。
后来这位亲王还在日本军内成立秘密组织“和平派”,策划暗杀东条英机,并计划在暗杀成功之后主持日本与中国和谈,并退出战争。后来暗杀计划失败,日本也很快战败了,这份《作为日本人对中国事变的内心反省》的报告被认为是“危险文书”一直封存,直到1994年被日本学者从陈旧档案里挖了出来,经亲王确认之后重新发表。后来中国领导人访日的时候,崇仁亲王当面表示:“我的良知现在仍然令我很伤痛,我想向中国人民道歉。”当时在日本也掀起了轩然大波。
继续说回电影,鲁南铁道大队的战绩就完美证明了这一历史进程:你看不出来有什么转折点、有什么决定性的战果,但是部队成立之初我们只能抢军备、暗杀特务,抗战快胜利的时候已经可以解放乡镇、大规模歼灭成建制的鬼子了。1945年经过几次激烈谈判,日军接受了铁道大队的受降条件,缴获枪支上千支,炮弹百余枚,为这一段波澜壮阔的征程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。
看完电影最大的感触就是:抗战不需要理由。我们现在处在一个和平的时代,就算996就算买房压力大,也万难体会到那种国破家亡、亡国灭种的耻辱感与悲痛。我老家就在华北平原的农村,距离地道战、雁翎队、狼牙山、王二小这些故事的发生地,不过半小时左右的车程。这些村子往上面数几代,家家户户都有亲朋死在日本人的屠刀下的,更不要提日本人抢粮之后不幸饿死、病死的了。这种情况下,但凡一个有血性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不会沉默的。
电影里周也饰演的小护士,对她的背景交待不多,但她就自发自愿自觉地保护了张涵予。还有没有正面展示的枣庄居民,经常在鬼子搜捕的时候保护铁道队员,还被狡猾的日本特务以此钓鱼执法。
再看范伟饰演的老王这个形象,就是一个老好人,甚至还有些怕事。如果日本鬼子不来,他可能就在平稳和谐、与工友开开玩笑、每天喝酒吃花生的日子度过余生了。但是日本人的侵略改变了这一切,他不得不变成了一个战士,这虽然是他不想要的,但是是他必须做的。最后他能刀斧加身面不改色,坦然面对牺牲,他身上有着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影子,他们就是鲁迅先生笔下“中国的脊梁”。
第二个感触就是:杀汉奸是不需要理由的。战争时期特别之时行特别之法,汉奸人人皆可杀。电影里张涵予直接用冰锥铲奸,不可能给他时间去查实、求证、向组织汇报等等。那是在战争时期,任何一点的犹豫都可能会造成不可预知的损害。战争结束了之后我们可以搞公审大会,可以走程序正义,可以分批分次惩治战犯和汉奸,但是战争期间是没有给你迟疑的机会的。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战争的残酷性。
文章来源:《抗日战争研究》 网址: http://www.krzzyj.cn/zonghexinwen/2021/1130/654.html
上一篇:在抗日战场上,神州大地处处有协和人的身影
下一篇:抗日战争档案汇编发布